2014年12月1日下午,乐鱼网页版首期“翻译理论:读书与批评”研讨会在校本部崇远楼210室如期举行。本次研讨会安排王宏教授指导的博士生刘性峰、2014级硕士生刘梦子以及访问学者张其海作主题发言,由2013级硕士研究生赵薇同学主持。研讨会的开展得到了学院领导和各位老师的大力支持。外院王宏教授,丁万江老师在百忙中抽出时间莅临研讨会现场,并对各位学生的主题发言进行了精彩点评,让大家获益匪浅。
刘性峰汇报的题目是“翻译学研究范式的嬗变、困境与出路”,他首先指出目前翻译学研究范式研究存在的问题,比如范式林立、概念模糊、翻译研究多以欧美语言文化为中心等。在界定“科学范式”概念的基础上,他在报告中努力厘清“翻译学研究范式”的内涵,并对其发展路线图进行了梳理和总结。最后,他提出通过厘清概念、构建国际多元化范式、进行内外互动等途径促进当下翻译学范式研究的发展。丁万江老师对刘性峰同学的报告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并针对其使用的研究方法提出了建设性的建议。王宏教授也认为该研究很有意义,并指出,各种范式的多元交叉体现了翻译的复杂性,但也表达了应将翻译研究中复杂性东西简单化的必要性。
刘梦子同学从历时的角度出发,对中国近现代知名翻译家(如:严复、辜鸿铭、林语堂等)的翻译思想和观点进行了概括,并指出在翻译研究中应明白中西译论各有千秋:中方译论含蓄,强调顿悟,语言凝练但具有模糊性,西方译论条理性、逻辑性极强。在西方翻译理论大行其道的年代也不应忽视对本民族翻译研究的了解和传承,并从中寻找有益之处。她的发言结束后,大家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我院访问学者翟立老师认为可从共时角度就主题进行深入研究,将横向与纵向两个维度加入中西译论比较之中,以丰富研究内涵。
我院另一位访问学者张其海老师进行了题为“生态翻译学”的主题发言,张老师首先回顾了生态翻译学的发展历程,并对译学研究对象层次进行说明,此次发言的重点在于分析从译学发展趋势中得到的启示,如:重新界定译者在适应选择理论中对译出语环境的适应、抵制关系,并分享了其对生态翻译学的新思考,如:适应选择理论中存在“选而有漏”、“选而不应”的情况,以及“以译者为中心”是否应调整为“以多者为中心”的考虑。张老师的发言给大家提供了全新的视角,王宏教授对发言表示了肯定,期待张老师不断打磨锤炼的研究成果最终能给译界注入新鲜血液与活力。
三个发言结束后,刘性峰博士对本次研讨会做出总结。他首先对外国语学院院长王腊宝教授、王宏教授、丁万江老师以及其他相关老师对本次“翻译理论:读书与批评”研讨会的大力支持表示衷心的感谢,对各位同学的积极参与及精彩发言给予充分肯定,并鼓励、号召大家在这片融洽和谐的氛围中,充分发挥个人优势,互相学习进步,在翻译研究及学业生涯中迈上新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