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012日下午,首都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封一函教授应邀在腾讯会议为乐鱼网页版的师生作了一场题为“关于英语专业本位观的再思考”的学术讲座。本次讲座由我院王宏教授主持。


封一函教授的学术兼职包括首都师范大学外国语人文教育研究院院长、北京市高等学校英语类专业群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兼教学协作委员会主任等;曾任首都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教育部高等学校外语教学指导委员会英语分委会委员。封教授的著述和译著包括《超级写实主义》、《心灵世界的语言》、《结构与解构》、《世界神话系列丛书》、《英语泛读教程》、《英语人文读本》(美国篇/英国篇)、《成功步履》、《欧亨利短篇小说选译》、《香水》(转译自英文版)等;学术论文和学术译作发表于《中国翻译》、《文艺研究》、《中国外语》《外语与外语教学》、《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中国社会科学》(英文版)、《编译参考》、《世界美术》等核心期刊。目前主持西欧研究中心基地项目等多项学科建设和科研项目。研究领域涉及西方翻译理论、英美文学、英语人文教育和翻译教育等。



在讲座中,封一函教授首先提出,外语专业虽然是最受欢迎的大学专业之一,但对英语类专业的内涵或本质问题缺乏足够关注,在多元化和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时代,英语专业亟需建构专业身份认同,实现全新的回归。封一函教授从语言与思维、跨语言思维、双语思维、英语内化教育、理性教育、人文教育等方面深入探讨了英语专业本体和本位的内涵和本质。封教授分享了自己对“道可道,非常道”的理解与翻译,引申出学习语言其实是在学习文化、学习思维的观点,同时也强调了学习语言的重要性,“如何能言说?得语言者得天下”。封教授提出真正的创意和智慧是高于语言表达的,但离开语言也许就表达不了任何创意和智慧,没有语言就没有人类智慧的交流,但极致的表达和交流是沉默。沉默提示我们要对语言有诉求,虽然掌握多种语言不一定能解决问题,但能促进我们对思维空间的认识。



封一函教授从多元化时代的内化教育层面剖析英语专业这个具有深刻学科内涵的人文专业,指出世界多元化、多学科化对专业的影响明显。首先,学生诉求多样化;其次,许多社会现象无法自圆其说,导致价值观、文化观、创造性等遭到质疑;第三,学生群体扩大。对此,封教授提出了英语专业需要思考的问题:如何实现人文知识和思想的开放性;如何进入深层的自我;理解英语读写教育的根本——培育心智和素质,学习思辨和批判。封教授以学术写作课程为例展开了详细的叙述,并在此基础上剖析了人文教育、英语教育和思想能力教育的内在有机联系,得出重视外语学科的人文性是一种全新回归这一启发性结论。随后,封教授提出应思考如何在高科技时代实现英语人文教育的超越,并提出了英语专业教育的三个目标:其一,语言能力。该能力针对学生的主体身份提出。英语专业课程要让学生具备分析性、思辨性的语言输入(阅读)、输出(写作)和语言融通(翻译)能力;其二,文化精通,尊重和审视不同文化。文化精通需要通过比较研究和批判性思维,了解本族语言、文化遗产,尊重、审视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其三,人文素养。培养本真心智。所谓本真的心智,是自由的、不带偏见的、人文的,为此我们要选取全世界的优秀阅读资源,形成自己的思想,提出有意义的问题并寻找答案,要有成为终身学者、跨文化实践者和具有专业水平的双语者的想法,以我们的语言优势进入综合性人文学科领域。最后,封教授提出目前英语专业面对一个危急问题:提高自我认同感。封教授认为,在开放化时代,英语专业的本体性、包容性可以并存,英语专业可以在两个层面上设置课程:专修计划(concentration)和跨方向或跨专业设置(joint concentration),二者并置的模式适合多数国内院校。此外,封教授提出英语专业非功利化和非实用性的专业目标,要实现该目标,英语专业教学在评价方式上要去考试化,考试的目的不是决定学生的等级,而是为教师更人性化的教学提供依据;教师要提高研究水平和开放意识,从而提升思辨教学的层次和质量。

在总结发言中,封教授指出,英语专业回归本初并不是回到原来的位置,更不是倒退,在多元化和全新的科学时代,英语专业回归人文教育非常具有积极意义,而我们所面临的挑战是如何更开放地理解其专业内涵却又不失这门古老人文专业的本分。

我院王宏教授做了简要总结。王教授认为封教授的讲座主题和观点新颖,内容丰富,引起了听众的共鸣和赞同,给听众留下了深刻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