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2月16日下午,乐鱼网页版第二期“翻译理论:读书与批评”研讨会在校本部崇远楼210室如期举行。本次研讨会由2013级硕士研究生赵薇同学主持,由2014级硕士生戚李瑶、施心恬、施怡作主题发言。
戚李瑶的汇报题目是“翻译伦理学:读书与思考”,她首先简要介绍了中西方译论对伦理的关注。随后,她对翻译伦理的定义及指涉范围进行了说明,并对目前国内翻译伦理学研究现状做了简要综述,最后指出将翻译伦理直接等同于翻译规范的研究难以全面体现翻译伦理的广泛意义,提出应将译者价值观纳入翻译伦理研究的新思考。报告结束后,各位师生各抒己见,对发言主题进行了激烈的探讨。张萍博士对戚李瑶同学的报告做了精彩点评,并鼓励她针对目前翻译伦理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提出个人的创新性解决方法。
施心恬同学从两个角度解释了巴斯内特文化翻译理论的双重含义,即宏观层面上的文化功能对等论及微观层面上的“操纵”和“文化构建”论,她从“操纵论”指出了制约翻译的具体形式,如:意识形态和诗学。随后,她根据个人思考,指出了文化学派的不足之处,如过度强化翻译的政治工具性功能;最后,她指出涉及具体翻译实践或是翻译文本评价时,除从文化这一宏观角度分析外,还应将翻译单位细化到如语篇、段落等文本以下的因素。我院访问学者张其海老师对施心恬同学的发言给予了充分肯定,认为她可将个人的独到见解进行归纳整合,以系统展示其创新性研究成果。
最后施怡同学进行了题为“翻译模因论”的主题发言,她首先向大家介绍了模因的产生、分类及发展,运用系列翻译实例对基因型和表现型模因做了生动说明。随后引出“翻译模因论”这一概念,并简述切斯特曼构建翻译模因论的动因,即通过构建整体框架将低层次的翻译尝试性理论较为系统地连贯起来。最后,她对翻译模因论向翻译规范论的衍生过程进行了描述,指出在翻译规范指导下,译者易出现思维定式,此外强势模因多用于流行语、广告语等实用翻译实践中,这也正是翻译模因论的弊端所在。发言结束后,刘性峰博士指出可将翻译模因论中涉及翻译规范的表述同戚李瑶同学的翻译伦理主题相结合,以丰富研究内涵。
第二期“翻译理论:读书与批评”研讨会举行得很成功,很多翻译专业的师生积极奉献和参与,希望通过这一崭新的交流与分享平台,大家定能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在学术研究和学业生涯中注入新思考,实现新突破!